2017年4月,“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”评比结果出炉,卢旭榜上有名。
这是她大学期间得到的第几个荣誉?卢旭低着头认真思考了一下,回答:“不清楚,一共大概有二三十个吧?”
她从未想过,三年前提着行李步入校园,目光怯怯的青涩少女,如今会一身光环。
作为1415202班连任三年的团支书、大学生通讯社副社长、校报学生编辑、校学生会主席,多少个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深夜,卢旭还在忙着改稿、改策划;多少个轻松悠闲的假期,各色校园活动的现场仍能看到她指挥调度的身影。
“不去计较得失,做了就要做到最好!”卢旭常挂在嘴边的话,成了自身最好的注解。当机会来临时,她会抓住机遇,高效行动。
她一直忙碌着,从未停歇脚步。好在生活不会辜负任何认真努力的人,卢旭的三年大学时光,处处都有惊喜。
不断尝试,抓住每次机遇
2016年11月,卢旭最忙。
随便拎出其中一天,都是忙碌的。比如说,11月22日。
6:40,闹钟响起后,卢旭赶紧起床了。上完第一节课,她跑去一食堂活动中心排练元旦晚会的节目;12:30,她负责主持召开校学生会部长团会议;13点她得参加学院元旦晚会节目复选;14点给女生部安排女子学院的培训;16点,她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学生参议委员会座谈会现场;19点,女子学院在二办公楼506开礼仪课,她跑过去张罗;课程还没结束,20:30,科创部在二办公楼514准备材料,她得两边跑;21:40,校学生会点到,她还得跟各部门谈谈工作,聊聊天……
所有事情忙完,已到深夜23点,卢旭这才下楼买了一杯酸奶,安抚已经疼了半天的胃。然而,这么紧凑的一天,在她的日程表里,并不鲜见。
即使累,卢旭乐不知疲。“我喜欢一刻也不停歇地折腾。闲下来,会慌。”所以,卢旭也享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科技创新,曾参加了两次“挑战杯”比赛。
与“挑战杯”结缘是在2016年。当时,卢旭正担任校团委副书记王琦的学生助理,工作十分认真。恰逢王琦想要带学生参加俗称“小挑战杯”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作品竞赛,于是向卢旭伸出了橄榄枝,邀请她加入到“醉享茶业”项目中来。
“就是因为我没有做过,所以我更愿意去尝试。”卢旭毫无经验,却跃跃欲试。
该项目是黑茶研究,其创新点之一就是研发黑茶的新品种、新包装,以打破传统的黑茶销售模式。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,团队里大三的学生却因考研在即而无暇顾及比赛。于是重任落在了团队负责人张俊以及新人卢旭身上。
化工楼114实验室近3平米的试验台上摆满了盛着各种花茶的瓶子、温度计、茶具等试验工具,只要有时间,卢旭和张俊都会来这里试茶。
调整花茶配放比,控制水温,拿捏泡制时间,品尝后将配比数据记录下来——事事繁琐,往往等她们完成试验时,时钟已指向凌晨。“那段时间,我吃饭时嘴里都带着茶的味道。”卢旭回忆。
为了吸引评委的关注,卢旭突发奇想,邀请了一位在茶吧工作的学妹来教她们茶艺。因动作不熟练,加之泡黑茶需用刚烧开的水,卢旭多次被烫伤。所有不分昼夜的付出都是值得的,经过重重筛选,她们突出重围,带着“醉享茶业”项目奔赴长沙参加省赛。
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完美的现场答辩,“醉享茶业”项目顺利拿到了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“金奖”。在此基础上,经过网络技术的加工完善,该项目再次斩获我校第二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。更为惊喜的是,同年11月,因前期研发工作成绩斐然,“醉享茶业”项目突破重围,夺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。
同期,卢旭被评为我校第二届“科技之星”。
今年,卢旭第二次来到了“挑战杯”比赛的现场。这次,她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,还是我校其余9个参赛小组的“引路人”。卢旭已有参赛经验,全然没有了去年的手忙脚乱。比赛前一周,她就叮嘱科创部备齐了容易被忽视的海报、剪刀、胶带等物件。
“很多大学生都会把重心放在专业的学习上,这无可厚非,但我在保证成绩排班上前几名的前提下,也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为自己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发展铺路。”卢旭认为,参加这些项目是扩展自己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,“从毫无经验到掌握技巧,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。”
不断创新,走向更大舞台
2016年人文学院元旦晚会,卢旭所在班级成了舞台上力量最强大的一支队伍,班级所有成员都上台表演,这无形中成了一种凝聚人心的班级文化。这背后,有卢旭的功劳。
第一次登台是在大二那年。1415202班29名同学正沉浸在“优秀团支部”荣誉称号带来的喜悦中,院里的元旦晚会接踵而至。担任团支书的卢旭琢磨着,要是全班29人都能站上舞台,那将是大学里多么美好的回忆!于是,和其他班委商量后,她逐一敲开了班上同学寝室的门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未料得到了班上同学的一致赞成。
紧锣密鼓的排练持续了2个月,然而每晚的排练时间也是卢旭去益师附近做家教的时间。8点50结束家教后转两趟车赶回学校时,排练早已散场了,她就跟着领舞加紧练习,追赶进度。最累的时候,卢旭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还扛得住,但流完泪、咬咬牙,她又坚持了下来。“我总是安慰自己,那些最难熬的时刻,在最后都会成为锻炼人的财富。”
晚会临近时,为了统一服装,卢旭决定制作一批班服。时值寒冬,她与班长鲁婷婷多次前往桥南的批发市场,看到不错的款式,就脱下手套去感受衣服的材质。货比三家后,她选中了一款白色衬衫,每件衬衫都给摸了个遍,看看质感如何。随后,她提着一麻袋衬衫去文印店印制了自己设计的班级logo。
当同学们穿着班服,跳着舞蹈《202“耀”青春》登上人文学院元旦晚会舞台的时候,台下因生病而未能登台的同学感动得哭了。
除了团支书外,卢旭没想到,还有另外的大舞台在等待着她。
大三时,因各方面表现优异,卢旭从学生助理“空降”到校学生会学生主席的岗位。因此前对学生会的制度和运行并没有过多了解,卢旭谦逊地向各部门的部长们学习,很快上手。
面对二级学院考核出现问题,卢旭当即召开部长团紧急会议,让部长们拿出各部门的考核方案,再逐条查看,标记出可改进之处。
各部门活动策划书,也会经卢旭之手,从标点到内容逐字修改。
在学生活动减少的情况下,她提议将校团委学生会各部门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成“多彩青春”系列活动,得到一致赞赏。
然而,这个好建议却给自己出了难题。作为学生主席,卢旭分管科创部。科创部即将举办科技文化节,如何进行内容创新才能与“多彩青春”主题挂钩?
连着几天的讨论,科创部将主题定为“创新青年,创享青春”,但内容创新却不简单。那些天,卢旭脑中想着的,都是如何让这次的科技文化节焕然一新,一有点子就发给当时的科创部部长肖港。“早上醒来,就看到旭姐凌晨发给我的信息,2点几条,3点又几条。”肖港回忆,“她经常强调每一个活动细节定好后都要在脑海过一遍,防止衔接不当。”
卢旭的这份创新和认真,使得这一届的科技文化节的“重头戏”——创新创业街掀起一股热潮。蓝色的帐篷、海报、气球、游戏卡纸和各个有意思的小游戏吸引了上千同学的驻足,活动持续了4个多小时人潮依然没有散去。
不断启程,感谢每份惊喜
在学生通讯社和《湖南城市学院报》,卢旭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。
大一时,她加入学通社评论部,成为一名学生记者。怎样才能写出人生中第一篇评论?这道难题让卢旭思考良久。因此,每天下课后,她吃了饭就赶紧跑回寝室打开电脑浏览社会热点,查找适合写评论的话题,然后向学长学姐请教。
理清事件的全貌,提炼自身态度和观点,建立行文架构,成文后再经反复修改,就这样,卢旭的第一篇评论诞生了。然而长达3000字的长篇,被当时的学生编辑陈锦洲评价为不够精炼。
“后来我又反复琢磨,文章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?哪些字用在评论中会显得更专业?最后我总结出了经验:能用一个字精准描述的地方,绝不用两个字。”于是,又经过了两周“闭门式”改稿,成稿最终精简为2000字,并在《湖南城市学院报》刊发,广受好评。
受到鼓舞的卢旭笔耕不辍,三年内在校报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。
这些文章不仅培养了卢旭的创作态度,也使得卢旭在高校好新闻奖的评选中惊喜连连:共夺得7个省级奖项,并凭借《给善一个出口》获2015年湖南省新闻奖高校分会言论组一等奖、2015年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言论类二等奖。
今年4月,在备战考研的关头,卢旭还担任起了《湖南城市学院报》学生编辑,许多人不理解。她笑言:“编辑工作与我想考的新闻专业是相关的。对于考研,我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,与其走马观花或者死记硬背,不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,更从容地应对考试。”
改评论稿件时,她会打印好近期投稿的评论稿件,并将学生记者们请来办公室,给他们逐篇讨论怎样才能把评论写得更出彩、怎样用词才能更精准地表达态度。“写评论的态度,都是源于我对生活的态度。”卢旭说。
学通社评论部大一的学生记者张璇记得,她的评论《从清华“会游泳才能毕业”审视技能教育的缺失》经过了4次修改才得以见报。“卢旭学姐十分尊重我的文章原意,并且让我对比修改后比原文好在哪里。下次写的时候,我就会更加注意。”张璇说,修改稿件的过程,令她受益匪浅。
忙完大三这一阵,卢旭就将全力以赴备战考研了。她相信,只要脚踏实地去做了,生活总会馈赠给自己惊喜。“就像大学三年里我的经历一样,处处都是惊喜,不是吗?”卢旭说。